測繪行業歷史
2013-10-14 17:30:18
來源:
南京君燦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標簽:
技術文章
測繪古已有之:(1)整整100年前,金石學家王懿榮在藥鋪常賣的“龍骨”上識出文字,然后掀開甲骨文(卜辭)研討前史的新的一頁。現已發現的十幾萬塊甲骨卜辭材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系統文字材料,所記載的內容十分可觀,其間地輿一項,所含信息不少,可以說是中國地輿常識記載史的第一篇。
甲骨文中的地名有天然的山河稱謂,有多樣的風向說明,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文地輿的東西。史學家稱早期迷糊的記載為“史影”,那么,在支離破損的甲骨卜辭中,不但有人文的“史影”,也有人文的“地影”。對人文的“地影”, 卜辭教授如王國維、郭沫若、陳夢家、李學勤等都進行過研討揣度,使我們對商代的人文地輿態勢,有了稍微具體的曉得。卜辭中最常見的人文地輿內容有城、邑、邊鄙(郊區)、商王的田獵區、四土、邦方(方國部族)等,這幾樣東西構成了商代人文地輿的首要布局。
甲骨文材料證明商代現已出現大地域國家的早期特征,而國家邊境只需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所謂中間與當地的聯絡一類的疑問。中國古代常說“王畿千里”, “王畿”可以理解為“中間”,國土若超過了1000里,就有了“當地”。跟著邊境的擴大,國家機器要樹立一套處理控制大地域的辦法,具體說就是“中間”管控許多“當地”的辦法,地輿的政治內容因此出現。
(2)不一樣文明的融合,是世界文明展開的推進力氣。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測繪在融合了西方測繪術后,也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在傳達西方測繪術的先驅者中,徐光啟是勞績最為卓著的。
徐光啟是明代出名科學家,他師從來到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學習地輿、歷算、測繪等。資質聰明的徐光啟很快得其要旨,并有所創造。在徐光啟等中國教授的再三需要和推進下,外國傳教士才附和翻譯外國科技著作,向中國人剖析西方的測繪技術。明朝后期問世的測繪專著和譯著,大多與徐光啟有關。徐光啟和利馬竇合譯了《幾何正本》和《測量法義》,與熊三拔合譯了《簡平儀說》。徐光啟認為,《幾何正本》是測算和繪圖的數學基礎,力主翻譯。為了融通東西,他撰寫了《測量異同》,考證中國測量術與西方測量術的相同點和不一樣點。他掌管編寫了《測量全義》,這是集當時測繪學術之大成的力作,內容豐富,觸及面積、體積測量和有關平面三角、球面三角的基本常識以及測繪儀器的制造等。
徐光啟還以身作則,活潑推進西方測繪術在實習中的運用。1610年他受命修訂歷法。他認為,修歷法有必要測時辰、定方位、測子午、測北極高度等,所以需要樹立選用西方測量術的西局和制造測量儀器。此次儀器制造的計劃在我國測繪史上是稀有的,共制造象限大儀、紀限大儀、平懸渾儀、轉盤星晷、候時鐘、望遠鏡等27件。運用新制儀器,進行了大范圍的天象觀測,取得了一批實測數據,其間載入恒星表的有1347顆星,這些星都標有黃道、赤道經緯度。總之,無論在理論上仍是在實習上,徐光啟都算得上傳達西方測繪術最出色的先驅者。
(3)中國前史上一次計劃最大的全國性測繪是由清朝康熙皇帝親自掌管進行的。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不僅是一位雄才大概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才學過人,勇于實習的教授。康熙帝十分喜愛地輿。在整治黃、淮的工程中,他多次在現場巡勘地形,測量地輿并提出具體定見。康熙三十八年春,他巡至蘇北高郵,親自用水平儀進行測量,測得運河的水位比高郵湖水位高出四尺八寸,并據此對防洪護堤提出具體需要。
康熙帝在辦理國家和抵御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對當時的地圖測繪大概、精度不高、內容不詳,甚感不滿。根據一些外國傳教士的奏請,抉擇進行全國性的大地測量。
由于選用西方經緯度法測繪全國省級地圖在我國仍是第一次,為慎重起見,康熙帝在1707年底命傳教士白晉等人在北京附近進行小面積的試驗性測量,康熙帝親自加以校勘,認為遠較舊地圖精確。所以抉擇全面鋪開,實測全國各省。
經過十余年的準備,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完成了全國性的大計劃地圖測繪,即《皇輿全覽圖》的測制。